Daily · 2022-02-27

创作实践活动随笔

艺术创作活动最有魅力,但也最令人头疼的地方,便是这种问题没有唯一解——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这些活动根本上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艺术创作不像做数学题,有固定的答案,也不会像创作者声明的那样绝对,当观众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解释的时候,那这种解释便是合理的。

以前的做题像是从脑海某一片领域区域搜索答案,而艺术创作实践,则是从整个脑海中,将所有的内容以无数种可能性组合在一起,并寻找到最佳的联系方式。除了领域技能基础之外,还需要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例如经历、情感、审美基础、想象、联想,合并在一块,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先觉、先倡、先行者,需要从精神和实践两个方面,真切感受这个时代,透过表面现象深刻体察世界;对现实世界投以深切的情怀,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关注人的命运。

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都有难能可贵的沉稳,能避免浮躁心态、克服虚荣心理,使作品流露出真情实感。

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通常伴随强烈的情感活动,他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艺术体验与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对问题的影像探析,它基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阅历基础。
它将与社会形成全面的互动关系,也将对于历史,文化个人与社会等诸多领域进行影像探讨。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学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艺术。

正如我们所做的这些多样的实践一样,很多事情如果以「对」或「错」、「好」与「不好」来定义,就丧失了「人」的特性。就好比喜欢喝奶茶一样,你说喝奶茶这件事怎么样,显然它是不健康的,因此你可以认为它是「不好的」,但是你不能因为不健康、即「不好」就夺走我手上的这杯奶茶。

天天躺在由冰冷的「钱」构成的舒适圈里,嘴上喊着开拓眼界,拥抱世界。还不如出门捕获一张当下凝固瞬间来的实在。(好歹这一张片子也还有1000¥的使用授权费)

这两天做项目时候顺带研究了一下佛学,想起高中老师告诉我们的佛家“报应”理论,又想起了很多东西。

现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甚至于很快就应验,这种当下因果即是“现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诸业,果报分明。

终有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身上,要相信因缘果报。学佛的人都知道,佛告诉我们要行善积德,为自己积累福报。

知乎: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拥有最便宜的肉体 最值钱的尊严 最不靠谱的誓言 最假惺惺的朋友 最自以为是的梦想 最臭不要脸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