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们总是想追求着“完美时刻”,这意味着摄影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凝固瞬间的性质,而摄影本质也是对一个特定时间点、在一个特定空间内客观发生的故事的主观表达,这意味着摄影表达具有空间性,会影响观众的时空感知。本文是笔者用近两年拍摄实践中的一些感受对图像中的时空感知进行探讨。
人眼观察图像具有时间感知
时间可以是很长的周期,有些物质,需要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变化,比如说我们观察卫星拍摄的遥感图像,对比一块区域一年的遥感图像时,并看不出什么东西。但当用一组时间跨度为40年的遥感图像看看40年的中国城市变化时,就会发现,不知不觉,几十年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城市分布从无到有,一个个机场被兴建,城市发生着快速的扩张,河流入海口变化着。如果说在这里面继续讨论空间宏观与微观,我可以说,宏观,我们可以放眼到整个地球,甚至是更大。
许多摄影师都说过,摄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记录,纪录通常会反映一个对象的历史,而历史与时间就密不可分。而一张完美的照片,通常是画面中的元素——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出现、定格的时候,这个点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偶然,还是摆拍,只有抓住了这个时刻,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对象的特征。
尤其是摄影前辈,他们的曝光时间相对都更加的长,那个时候还测光也不成熟,所以那个时候的决定性的瞬间就更需要加以干预了。
所以不仅摄影能够记录和反映一个时间,它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时间的一个诠释和利用。而更好的把握他,能够让拍摄对象体现出最理想的形态。
把握好时机并不只是对风光摄影而言,体育摄影也对时间要求很高,甚至更高要求摄影师的瞬间反应:只有在那0.5秒内按下快门,才有机会捕获到运动员最富有戏剧性的表现。而在那之前,摄影者也需要有良好的意识,知道运动员在下一步可能做出什么举动,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拍摄策略的机动。
在对图像的空间感知上,我在之前做过一些探索
去年我有很多机会跟不同的时空领域打交道,可以说是充满了收获,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NASA宇航员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甚至是更高位置卫星拍摄的地球和其他星体的全景图片;也可以微观到——只有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世界。当然,都是一些很初步的探索。
在今年参观拍摄中科院的时候,就是一次探索微观世界的机会,我们有机会参观了中科院的一个很值钱的地方——超净间,在这里面进行着许多实验,摆了大量的仪器,要展示微观空间就需要用到显微镜,研究员在微米级的单位中进行操作。在微观空间领域,我们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去年上旬,我做了一些显微摄影方面的探索,我试了用许多晶体,将他们溶解,然后再次结晶,再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那是一次非常不一样的体验,虽然晶体没有生命,但是在这种微观的空间中,当你看到那密集的,又像以某种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的晶体的时候,会突然感觉,他们似乎跟人一样,也是有规则的,并且他们的规则,比我们还要严苛,那个时候,我又一次对万物都是有规则的这句话进行了赞同。但当我们观看显微镜拍摄的图像结果的时候,这些物质的细节看起来是如此的靠近自己,甚至让人感觉到时空错乱。本来的一个平面,经过放大,又变成了三维的空间,甚至能在深度轴线中自由的大范围探索。
视觉心理学教给我们用“看”的方式思考问题,这里面包含了读图和理解图像中的时空信息。印象最深的即是在同一个空间下的空间-平面转换,精心设计的物体对象,以及特殊的视角、视点,能够让一组对象变成一个二维平面,这是利用人眼光学上的压缩特性——将三维的物体统一压缩到二维平面。如果只使用一只眼睛观看(就像摄像机一样)偏移的角度下,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深度信息,但在指定的角度下,就无法辨认物体的深度分配。在眼睛上全部形成了平面。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设计出多样的视觉游戏和艺术作品。
